略述柏拉图回忆说与唯识宗种现熏生的异同
这学期学习西方哲学史,在学习到柏拉图的思想章节的时候,了解到柏拉图提出了一个关于认识的理论,就是“回忆说”。于是便联想到佛教唯识宗的阿赖耶识的熏习原理,本文试着将这两种理论之间的异同进行简单阐述。回忆说柏拉图认为存在两个对立的世界(可知世界与可感世界),灵魂本是居于理念的可知世界,但是附于肉体之后,因此而遗忘了可知世界的一切。他认为理念的知识并非通过感觉经验在可感世界中来获取的,而是先天就存...
这学期学习西方哲学史,在学习到柏拉图的思想章节的时候,了解到柏拉图提出了一个关于认识的理论,就是“回忆说”。于是便联想到佛教唯识宗的阿赖耶识的熏习原理,本文试着将这两种理论之间的异同进行简单阐述。回忆说柏拉图认为存在两个对立的世界(可知世界与可感世界),灵魂本是居于理念的可知世界,但是附于肉体之后,因此而遗忘了可知世界的一切。他认为理念的知识并非通过感觉经验在可感世界中来获取的,而是先天就存...
关于修行方法,在佛教典籍中比比皆是,且每个宗派都依某部典籍形成了属于自己的一套修行方法论。末学拟从《解深密经》、《成唯识论》中找出唯识宗关于凡夫修行的方法论,简单略述唯识宗的修行方法。大乘种性关于如何证得涅槃,到达究竟圆满的佛果境界,在《成唯识论》中有明确的说明:如是所成唯識相性,誰於幾位如何悟入?謂具大乘二種姓者,略於五位漸次悟入。(CBETA 2020.Q1, T31, no. 1585...
我们生存在这个世界上,伴随着很多烦恼和痛苦,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我们不能够正确地去认识世界、认识自我而产生的。我们要想解脱烦恼和痛苦,就要对这个世界和自我有一个正确的认识。关于世界与众生的阐述,在许多佛教经论中都有提到,如西晋法立及法炬译的《大楼炭经》、后秦佛陀耶舍及竺佛念译的《长阿含经》、隋代阇那崛多译的《起世经》、隋代达摩笈多译的《起世因本经》等,此外在《大毗婆沙论》、《俱舍论》这几部论...
读过《大慧普觉禅师法语》之后,其中禅师对清净居士的一段开示让我印象很深刻:士人博览群书。本以资益性识。而返以记持古人言语。蕴在胸中。作事业资谈柄。殊不知。圣人设教之意。所谓终日数他宝。自无半钱分。看读佛教亦然。当须见月亡指。不可依语生解。古德云。佛说一切法。为度一切心。我无一切心。何用一切法。有志之士。读书看教能如是。方体圣人之意少分也。这一句开示,让我立即想起了《金刚经》中的一段:如来常说...
佛教作为一个来外宗教,在中国这片土地上扎根,并生根发芽最后开出了绚烂的并不同于印度佛教的文化之花。外来文化能在中国的有如此的发展,这到底是什么原因呢,是因为佛教教理本身就具有融合性、可塑性?还是因为本地文明具有包容性、开放性?德国思想家卡尔・雅斯贝尔斯在《历史的起源与目标》中将公元前 500 年左右出现在中国、印度和古希腊等地人类思想突破现象称为 “轴心时代”。中国则刚好处于春秋战国,百家争...
在《中印禅宗史》这本课本上,关于牛头宗的法统描述,传到了慧忠之后,就轻描淡写到“法统断绝”。牛头宗在历史上到底发生了什么?是因为政治原因、经济原因还是教内的纷争最后导致这个法统的断绝呢?带着这些疑问,我们通过查找文献来还原这支“昙花一现”的牛头宗。
伟大的释迦降生人间,他不愿做政治上的统治者,而离开家,追随着当时的“沙门思潮”思想家去学习,最后在菩提树下觉悟,而后到处讲法。随着佛法在印度的传播,渐渐发...